箴言:
当前位置:首页 >中国化方向 >神学建设 > 详细

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按三自原则办好教会

摘要:编者按:今年以来,全国三自主席傅先伟长老在多个场合都强调年轻一代教牧同工要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时间:2013/9/6
来源:周 末
  • 访问量:3594
  • 编者按:今年以来,全国三自主席傅先伟长老在多个场合都强调年轻一代教牧同工要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新时期努力按三自原则办好中国教会,对中青年教牧同工提出了期望,也提出了要求。现将傅长老的讲话整理刊出(有删节),与同工同道们分享。

      2010年9月,基督教全国两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了中国基督教发起三自爱国运动60周年庆祝大会。回顾这60年,令我们感恩的是,在三自爱国运动的引领下,中国教会虽然有过艰难曲折,但总的来说是和我们的国家一道,走过了光辉的道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飞速发展,社会建设全面进步,民主法制日趋完善,党和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切实履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中国基督教也取得了快速发展,迎来了自身发展历史上最好的时期。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社会进入转型时期,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社会变革更加深刻,教会身处社会之中,自然不能置身于外,也在经历、参与、见证这些发展变化,它也对教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今天中国基督教的社会处境,已经完全不同于50年代三自爱国运动发起之初的境况,也和30年前教会刚恢复活动时大相迥异。同样,今天中国基督教的自身状况,与30年前,甚至10年前的教会相比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仅是表现在信徒人数的增多、教会堂点的增加等表面现象,而且表现在教会生活、教会与社会的关系等各个方面。所以,我们要在新时期继续坚持按三自办好教会,就必须更加清醒地认识我们现在的处境,就必须更加清楚地认识中国基督教目前的整体状况、它的新的特点,它所面临的新的挑战,就必须更加明确我们承担的新的责任,更加明确中国基督教的发展方向,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作为中国教会的教牧人员,我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什么?我们每一个教牧同工,从被上帝呼召、被老一辈牧长按立的那一天起,就应该清楚自己的使命,就应该明晓自己的责任。从我们的信仰来说,就是要承担传扬福音、牧养信徒、办好教会的责任和使命;从国家社会来说,就是要担负起带领信徒作光作盐、维护国家主权利益、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为国家和人民寻求福祉的责任。教会不仅需要建筑宏伟,人数增多,更要成为金灯台,照耀四方,荣神益人。教会在社会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教牧人员的形象。我们必须认识到,一个教牧人员就代表着当地教会的形象。因此,如果不能在教会侍奉中传讲全备的福音真理,不能想信徒所想,提高信徒的灵命,不能急教会所急,把教会管理好、发展好,那么仆人、管家、牧人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同样,一个教牧人员如果不能事事处处以自己的言行带动和影响信徒爱人如己,服务社会,在社会上有好的见证,那么,我们的教会就不会成为金灯台,反而会被社会边缘化,被广大民众所抛弃。所以,责任感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我们在教会侍奉中高度重视牧养工作,对广大信徒要满怀深厚感情,了解他们的需要,及时给予心灵的安慰,尽力帮助解决面临的困难;二是我们在处理教会与社会关系上,要对社会抱有高度的负责精神,关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积极回应社会和广大民众对我们的要求,为社会稳定与和谐作出贡献。
      同样,使命感对我们教牧同工来说,也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作为基督徒,作为教牧人员,我们应有对主耶稣教导我们的传福音的使命感、建立管理教会的使命感与满足信徒灵命追求的使命感;另一方面,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使命感。这也正是三自爱国运动的根本所在。
      基督教全国两会在三自爱国运动60周年总结中着重提出,新时期三自爱国运动的历史使命,就是要努力建立一个和谐的、健康发展的中国教会。这样的教会必须是以治好、养好、传好为己任,具有时代特征,内部和谐的教会;必须是扎根中国文化沃土和具有自己独特神学思考的教会;必须是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具有爱之伦理实践的教会;必须是一个高举基督、保守合一的教会;必须是自身建设规范、具有凝聚力的教会;必须是满有基督馨香之气,以生活见证生命的教会。从我们侍奉教会的角度来说,这就是我们中青年教牧同工目前所必须担当的责任和使命。
      如何增强责任感,树立使命感?我想应该从以下6个方面予以努力。

      一、 继承优良传统,坚持三自爱国原则不动摇。

      责任感和使命感既孕育于对历史教训的深刻反思之中,也发端于对优良历史传统的继承之中。
      中国基督教200多年的历史以及三自爱国运动60年的历程已经证明,三自爱国运动是中国教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教会的应有之义。只有当中国教会由中国信徒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主权掌握在本国爱国爱教的信徒手中,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不被外国势力所控制和利用的时候,才能改变民众对基督教的看法,才能排除民众接受福音的障碍,才能使基督教获得在中国生存、发展的空间。只有当基督教破除与中国文化的隔膜,扎根于中国文化的沃土的时候,才能使基督教在我国建设和谐文化中发挥积极作用。只有当中国基督教在前进,努力建立“自我”,发展“自我”,在本国土壤中生根,从各国教会中汲取有益的营养,才能把教会建成适合我国社会发展、并对普世教会有贡献的中国教会。总之,三自精神已经融入中国教会的各项事工之中,成为中国基督教在中国建立、发展的基础。
      在我国扩大开放的环境下,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形势下,海外渗透愈演愈烈,部分教牧同工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的观念有所淡薄,这使得我们坚持三自方向的任务更加艰巨。希望大家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认识,认真思考如何在新形势下深化三自爱国教育,如何巩固三自爱国成果,如何进一步推进三自爱国运动,继承前辈的优良传统,坚定地走爱国爱教的道路。

      二、 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增强服务大局和遵纪守法的意识。

      我们的事业神圣而伟大,我们的任务艰巨又光荣。要把中国基督教事业进一步推向前进,我们不但要仰望上帝的带领,更要有现实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首先要加强教牧人员的思想教育和学习。当今国际形势复杂变化,我国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社会变革日趋深刻,作为教会牧者,应该能够站在时代的前沿,具有历史的眼光,审时度势,把握正确的前进方向,带领信徒和教会,努力面前,向着标杆直跑。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加强学习。
      一是要加强时事政治、大政方针的学习。更全面深刻地了解我们国家的发展现状,治国方略,更清楚地认清我们所处的时代和社会,顾全大局,正确把握教会发展的方向,努力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使我们的教会成为一个与时俱进、与祖国发展面貌相称的教会。二是要通过对圣经和各种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讲台侍奉的质量,提升教会管理的水平,推进事工,办好教会。三是要通过对有关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知识的学习,树立法制意识,依法开展各项活动,自觉接受有关部门的依法管理,既承担起一个公民遵纪守法的义务,又能更好地保障教会的合法权益。

      三、努力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基督教两会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基督教两会作为联系信徒与政府的桥梁和纽带,能否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关键在我们自己的整体凝聚力和威信。威信不是自封的,也不是他人授予的;凝聚力不是来自于说教,也不是来自于权力,它们取决于基督教两会能否切实服务基层教会和信徒,使信徒感到两会的帮助是不可少的。因此,加强基督教两会自身建设首先必须树立为基层教会和信徒服务的理念,要把基督教两会建设成服务的两会,而不是机关化的两会。其次必须重视领导班子建设,教会的负责同工不是做官,是作教会的管家和仆人,必须谦虚谨慎,接受信徒的监督。第三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国家颁布实施了《宗教事务条例》,全国两会陆续补充完善了《中国基督教教会规章》、《宗教教职人员认定办法》、《基督教教堂主要教职人员任职办法》,希望各地基督教两会能根据这些规章制度,进一步作好建章立制的工作,形成好的机制,真正成为组织健全、管理有序的教会组织。
      增强凝聚力,就要努力增强团结。一是同工之间的团结,新老同工之间、青年同工之间、同工与义工之间的团结。上帝造我们,给了我们每个人不同的恩赐,所以应该“各人看别人比自己强”,学习谦卑、宽容。我们的负责同工,一定要加强合作意识、团队意识,加强团结。二是进一步坚持和巩固联合礼拜,克服离心倾向。中国教会已经进入后宗派时期,这是中国教会的历史成就和前进方向,是上帝对我国教会的引领,必须坚定地坚持它、巩固它、推进它。我们决不能开历史的倒车,回到过去宗派林立、四分五裂的局面。那样不但不能建立教会,反而会拆毁教会。三是努力做好私设聚会点信徒的团结工作,真心实意地为他们提供服务,提供帮助,只要他们持守纯正信仰,不偏离真道,不跟从异端邪说,我们也要尽力去帮助他们、服务他们,争取他们和我们一起走遵纪守法,爱国爱教的道路。
      此外,我们还应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致力于服务社会,服务人群。要继续深入地从神学角度对教会与国家、社会的关系以及基督徒个人“出世”与“入世”的关系进行全面的神学思考,从而对福音作出既合圣经又赋于时代精神的神学诠释,指导中国基督教投身于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的主流。实践证明,近年来中国基督教各地教会和信徒个人在社会上的光盐见证,赢得了全社会的赞许。
      最后,既要扩大对外交往,又要积极抵御渗透。扩大交往和抵御渗透不是互不关联的两件事,也不是互相矛盾的两件事。抵御渗透是为了不让外国势力利用基督教来危害我们的国家和教会,而扩大交往正是广交朋友,使他们了解真相,减少误解。因此不能认为渗透加强,就停止对外交往。为了有效地抵御渗透,更需要扩大交往,争取更多朋友。

      四、积极提升个人的灵性、品德修养和宗教造诣,努力担负起历史重任。

      我们每一个教牧人员都有不同的恩赐,能力不同,个性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承担的责任不同。但是,如果没有敬虔的灵命,没有高尚的道德修养,没有较高的宗教造诣,也就谈不上责任感和使命感。
      今天的中国教会,一大批年轻教牧人员--主要是改革开放后培养的--正在成长起来,成为各地基督教两会、各神学院校和各地教会的主要负责力量,担当起了建设教会的重任。年轻一代思想活跃,视野开阔,知识丰富,容易接受新事物,对时代发展脉搏更加敏锐,这些都是年轻同工的长处。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他们中有不少人还没有积累足够的经验、没有树立应有的威信。同时,社会上贪污腐败、官僚主义、缺乏民主作风等问题,对年轻一代同工的健康成长也带来不良影响。有的教牧人员不再安心于默默无闻的奉献,而是追名逐利,贪图享受;有的教牧人员不再钻研教义,提高素质,而是信仰淡薄,随波逐流;有的教牧人员不再严于律己,虚以待人,而是自我意识膨胀,独断专行;等等。对这些人来说,基本的人格操守与基督徒道德底线都已经谈不上,何来责任感、使命感?!
      国家宗教局王作安局长在第二期中青年爱国宗教界代表人士研讨会上的讲话中语重心长地指出,“历史赋予年轻宗教教职人员难得机遇和极好条件,一定要懂得珍惜,善加利用。不要受社会上追名逐利之风的影响,要保持清醒头脑,坚持脚踏实地,切忌浮躁飘忽,防止急功近利。宗教领袖不是靠媒体吹出来的,不是靠名人捧出来的,不是靠大款供出来的,不要相信一夜成名、一炮走红的神话。作为宗教教职人员,要有超越的境界和清静的心态,正确对待荣誉和地位,淡泊名利,培根固元,倾心向善,利益人群,靠学习、修行、持戒去成就功德,靠学养、德行、人格去赢得尊重”。我们要牢记王局长的劝勉,按照“政治上靠得住、学识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的要求来严格要求自己,把对中国教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和自身素质的提高紧密结合起来,不断经受锻炼,不断加强学习,真正做到“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把自己塑造成新时期中国教会历史使命的承担者和践行者。

      五、进一步推进神学思想建设,使中国基督教扎根于中国大地。

      神学思想建设开展迄今已经有13年了,13年来,我们取得了推动神学思想建设的共识;活跃教会的神学思考;深化信徒对信仰的理解;丰富教会的讲台信息、弘扬基督教伦理道德;增强基督徒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等令人喜悦的成果。
      当前,神学思想建设已经进入到关键时期,我们要扎实地落实神学思想建设最基本的任务,始终坚持“两手抓”,一手抓神学理论建设,一手抓神学思想理论的成果转化,使教会的讲台信息常有符合时代的新鲜“吗哪”。要推广神学思想建设宣讲团的成功实践,调动广大教牧人员的积极性,努力做到“按时分粮”,让不同阶层的基督徒都能得着合乎时代的属灵的供应。
      三自爱国运动开辟了建设新中国教会的途径,神学思想建设则为进一步办好新时期的中国教会,进行了初步的神学上的探讨,并为进而形成中国教会自己的神学体系打下了基础。神学思想建设把三自爱国运动的实践成果,逐步升华为神学理论,在此意义上来看,神学思想建设就是三自爱国运动的深化。无论是三自爱国运动,还是神学思想建设,其根本目的,都是要在圣灵引导下,切实办好中国教会。
      神学思想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十几年来,我们只是在这一综合的系统工程上迈出了第一步,在今后一个时期,它将仍然是中国教会各项事工中的“重中之重”的工作。
      基督教全国两会正在筹备组建神学思想建设宣讲团,担负起成果转化的任务,以进课堂、上讲台、下基层等方式,就中国教会和信徒关注的问题进行宣讲,推进神学思想建设向纵深发展,达到进一步巩固对开展神学思想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活跃中国教会处境化的神学思考、进一步深化信徒对信仰的理解、抵制异端邪说、进一步丰富教会的讲台信息、进一步弘扬基督教的伦理道德、进一步增强信徒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进一步促进基督教参与和谐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

      六、不辜负人民的期望、老一辈教会领袖的重托,努力把中国教会建成和谐的、健康发展的教会。

      三自爱国运动从发起之日起,就得到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关心和帮助。这么多年来,无论是党和政府,还是人民与社会,都对中国基督教寄予着很大的期盼,这种期盼不仅仅是中国基督教走独立自主自办的道路,更是期盼中国基督教能和其他宗教一样,为中国的建设、中华民族的复兴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做出自己的独特贡献。
      我们应该清楚地看见,改革开放以来,从1982年《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指出我国宗教的状况已经起了根本的变化,到2001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肯定信教群众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力量;从2006年《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到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直至2007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提出要坚持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着力激发信教群众的爱国热情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积极性,把他们同不信教群众团结在一起,共同为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这些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的提出,不但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宗教及其社会作用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全面,而且反映了党和政府对我们宗教界和广大信教群众的充分信任和殷切期待。
      今天,当宗教已不再被教条地视为落后愚昧,被视为与先进文化、先进制度格格不入的异物而予以歧视和排斥;当宗教被肯定有其积极因素,宗教信徒也是国家建设的积极力量时,宗教不但迎来了自身发展的“黄金时期”,并且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中有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为祖国建设、社会发展的美好未来发挥积极作用,作出应有的贡献。这也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包括基督教在内的宗教界的信任和重托。
      在新时期,历史把坚持高举三自爱国运动旗帜的使命交到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时代赋予了我们在新时期继续按三自原则办好教会,建设一个和谐的、健康发展的教会的崇高使命,这是我们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信念源泉。
      三自从来不是为了三自而三自的,三自始终是为办好教会服务的。在这里,“好”的标准不是一个静态的固定标准,而是一个动态的。因为教会要办好,不但要按照圣经的教导,根据普世教会的经验,传承教会历史的传统,有传承、有创新;它还必须结合本国本地处境,顺应时代潮流,引导社会进步,具有时代特征。
      中国教会应当具有时代特征,它不仅要坚持爱国爱教、独立自主的方向,努力办好教会。它还要回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正确阐发圣经原典和教会传统中“和好”、“和睦”、“和平”等理念,参与和谐文化建设,积极促进社会和谐。这是当代基督教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健康发展的教会在当代中国社会中所必须扮演的角色。
      丁主教提出“神学是教会在思考”,它不仅是指神学是教会在各时代和不同处境和文化中有动态的思考,也表明神学思考必是贴近教会实际,为解决教会成长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提供理论指导。一个健康发展的教会必然是一个“智慧和身量一齐增长”的教会,即具有一个逐步成熟的、处境化的神学思想体系为其强大理论支撑。
      一个健康发展的教会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要关注社会,践行信仰,做“光”做“盐”。 挖掘和发挥圣经的伦理道德资源,这是基督教服务社会、见证信仰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健康发展的教会一定是高举基督的教会,和谐的教会也一定是保守合一的教会。我们要正视近年来教会内部矛盾日益增多,既有因名、利、权而起的争端,也有因认知不同、管理不当、沟通不畅、作风不慎等引发的种种内耗。对此,我们务必要保持十分的清醒,永远高举教会元首基督并他钉十字架,不因一己之利、一时之快、一念之差来分裂基督的身体、伤害教会的团结,用实际行动捍卫来之不易的教会合一局面。合一是神的心意,也是中国教会最大的蒙福。
      “三自爱国运动60年的历程告诉我们,如果不坚持三自原则,教会建设就会迷失方向,我们将失去福音的对象--广大民众,如果不真心实意办好教会,三自爱国运动就只剩下空洞的口号,我们将失去三自爱国运动的基础--广大信众”。一个中国教牧人员的崇高使命和历史责任,就是要坚持按三自原则办好教会,只要我们始终抱定这样的信念,我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就不会是空洞的口号或说教,而是会转化成实实在在的内在动力,支撑着我们在上帝呼召的道路上,朝着建设一个和谐的、健康发展的教会的目标奔跑。

    http://www.ccctspm.org/sanzishiliao/2012/1127/121127121.html